我在2009年首度在七星潭發現了這個身分不明的蝸牛,
找遍了所有台灣地區的相關貝類圖鑑和資料,
都沒有這種蝸牛的相關訊息,
不知不覺就過了近三年,
在偶然詢問蝸牛王子之下,
得知牠是屬於一種鱉甲蝸牛,
我之前竟然忽視了牠那麼明顯外露的外套膜,
誤以為牠是南亞蝸牛科的品種,
現在既然已經知道牠歸屬於鱉甲蝸牛科,
搜尋範圍就小很多了,
不過由於尚無明確答案知道牠是何品種,
於是我搜尋了國際貝類資料庫,
在閱覽過許多鱉甲蝸牛的圖片資料和描述後,
找到了一種似乎外型和大小都和無名蝸牛十分相近的品種,
資料網頁來源:http://bigai.world.coocan.jp/pic_book/data26/r002572.html
牠的學名為Elaphroconcha javacensis,
令我感到不解的是,這種蝸牛主要分布於印尼一帶,
台灣並不屬於其分佈範圍,目前似乎也沒有相關的外來種報告,
如果牠真是Elaphroconcha javacensis,
為什麼會出現在台灣東部呢?
以台灣貝類資料庫內的檔案來看,牠似乎還沒有正式的中文名稱,也沒有實體圖片,
由於此種蝸牛實在不多見,
至今我所目擊和接觸的次數也有限,
我尚無法確定牠是否為Elaphroconcha javacensis,
雖然比對了各種圖鑑和資料,都和該蝸牛的外部型太與描述大致吻合,
那麼,若品種假設無誤,這種分布於印尼的蝸牛為何會出現於台灣東部?
我個人認為,發現該蝸牛的地點處於交通繁忙的花蓮海港旁,
或許該蝸牛是跟隨商船而來,
就像許多外來種往往是在不經意中隨著貨物(如原木.植體.農產品等)引入境內,
然而我對此種蝸牛的移動能力.繁殖情形和環境適應性都沒有任何研究資料,
故無從得知牠是否真是外來種,是否已經適應環境並建立了族群,
在有限的資料和觀察次數下,
只能認定這種似乎不常見且有可能是外來種的蝸牛,
牠的確曾經存在於台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