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作品構思已久,但直到最近才完工,
在製作的過程中還歷經了許多意外小插曲,
導致於我創作了兩個不同版本,
那麼,此番折騰後究竟生出什麼樣的作品呢?
首先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版本的作品
此作的設計是以歐亞水獺(Lutra lutra)為主角,
將兩隻水獺暢遊於水下的動態化為瞬間,
歐亞水獺分布範圍曾遍布歐亞非三洲,但如今荷蘭瑞士與列支登斯敦族群已滅絕,
也包含台灣本島的群落(目前金門仍剩下小部分族群),
牠們多半獨居,但雌雄會共享領域,
主食魚類,亦會取食小型脊椎動物
這個版本的作品體積較大,
約8.5*8.5公分,
雖然首次使用了新模具,
很遺憾的是,這個作品因為使用的環氧樹脂硬化劑變質,
而引發後續灌膠時一連串的意外發生,
基本上可以視為一件失敗品,
從照片中看倌可以察覺底部明顯的霧化現象,
以及邊角處的內縮反應,和大量氣泡產生,
這些都在在說明了環氧樹脂本身操控上的不確定性,
我留下此作,當作未來創作的參考(就某方面來說,失敗品也有保存的價值,讓下一個作品能做得更好)
有了前回的種種經驗,
我再次嘗試同樣的作品,
第二個版本的作品如下
它比第一版體積稍小,
大約6.5*6.5公分,
可以發現膠體正常,和初版相比氣泡也沒那麼明顯,
雖然有些許氣泡感覺似乎比較像在水中,
而且脫模後我感覺水獺的角度位置可以再調整一下,
讓整體場景看上去更加靈動,
底材變化也最好稍微大些,加個倒木或枯枝巨石之類的點綴,
這樣會更有河底的感覺,
所以會有第三個版本嗎?
哈哈!也許會喔!